怎麼想比怎麼做重要,一個人思維的養成來自他的成長歷程、個人的所見所聞,因此是根深柢固的,思維影響了觀點與認知進而左右行為,因此要改變現狀需要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自己要先改變自己對外界的觀點。人容易以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真相,自己為客觀,是因為是從自己的思維進行理解,因此形容眼前的事物就是在形容自己的感知和自己的思維典範,然而根據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不同,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思維典範和認知,因此每個人對同一件事可能會有著不同的觀點。了解自己自己的典範和假設以及經驗的累積後,我們能夠為自己的思維負責和加以檢視,同時也可以接納他人的看法和思維,才可以得到更加客觀的觀點。
典範轉移指的是當人打破舊有的典範、傳統,而養成新的思維。是理解他人思維的契機,改變看世界的角度,然而並非所有的典範轉移都是正向的,如強調追求速成的思維反而會讓人無法持之以恆,追求卓越。
相較強調速成的、個人魅力的如談吐、社交技巧等習慣養成,培養品德更能形成複利,由於個人魅力的技巧若沒有日積月累品德的養成,終究不亦長久維持而放棄,養成內在本質會比培養外在言行更有說服力。而這兩種思維是不同的社會典範,也就是對外在世界觀點的不同。不同的人對於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且都可能成立,因此我們往往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培養不同的思維模式,跳脫過往的思維框架和制約,思維典範是行為與態度的根本,其會強烈影響人的互動方式。品德是一種原則,原則是一般性整體的而實務是針對事件個別、局部的,在特定時間點和活動,適用特定的做法,換了場景便失效了。
品德的養成需要由內而外,以原則為中心、品德為基礎、由內而外產生影響,因此追求速成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問題,由內而外的遵循個人成長的自然法則,可以形成良性循環,而這些品德基本上由習慣所組成,思想會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有著複利效果,不論是好習慣或壞習慣,每天的習慣彷彿對未來的命運進行投票,不論習慣內容執行的程度多寡,都將導致隔一天這些習慣發生的可能性,環環相扣,最終影響未來的自己。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意願的混合體,知識是理論的觀念是指做什麼和為什麼要做、技巧是如何做、意願是想做,表達著對行動的企圖心。想要培養一個習慣三者缺一不可。要改變自我,要從思維開始改變,改變思維對外界的看法不同,就會回頭影響自我,形成良性循環。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提出了七個習慣,透過這七個習慣讓人有所成長,經歷成長的三個層次,從依賴期圍繞著「你」這個觀念,將事情怪於外界,到獨立期著重「我」這個觀念開始自理為自己負責,最終到自主合作的互賴期。依賴心中的人,需要靠他人達成願望,獨立自主的人可以靠自己完成事物,而互賴的人,可以完成遠超過一己之力所能達成的事情。唯有經歷過依賴才會能夠達到獨立,而只有自立的人在個人的成功之後才能夠互賴達到公眾的成功。就個人而言是先內省而後外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