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焦慮是一種情緒表徵,並有行為、情緒、心理上的特徵,行為上例如逃避拖延任務、不斷找尋他人認同等,心理上如害怕失敗、過度擔憂他人想法等,身理上包含心跳加速拉肚子等症狀。焦慮並非問題,過度焦慮至影響生活使生活停滯才是問題,少量的焦慮有助於我們針對環境進行應變改變及進步。
常見的焦慮陷阱包含以下五種:
過度猶豫不決、反芻思考、逃避因應、害怕建議與批評、完美主義
這些陷阱容易導致更多的壓力,進而造成更多焦慮。
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焦慮,其治療可以協助認知焦慮的發生,並且採取有效的因應策略改善焦慮,進而協助自己建立自信心面對未來的目標。
要了解焦慮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每個人格互相交織而造就一個人的行為,因此焦慮的特徵與來源每個人大不相同,最重要的是要忠於自己的天性:
- 內向或外向:內向的人容易社交焦慮而外向又焦慮的人可能會感到矛盾卻需要去了解自己為何退縮
- 面對改變:適應變化是否容易,或沒有精力改變則可能出現焦慮
- 是否富有責任感:責任感讓人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卻可能產生完美主義,有不必要的謹慎而導致停滯不前
- 是否為高敏感人格:對於環境的敏感度高過常人,會對與自身無關的人事物產生情感且印象深刻,容易有情緒波動
- 是否追求感官刺激:追求生活的新鮮感,樂於享受風險
- 隨和與否:隨和的人容易與人妥協,優先考量他人想法,然而不隨和的人並不那麼在乎與他人和平共處,焦慮的人則可能出現於兩者,並無好壞之分只需忠於自己的天性
- 預防定向:做事考慮及防止不好的事情發生,因此行為可能趨於保守
- 促進定向:做事專注於獲得機會及成果,卻也會出現預防定向和促進定向兩種特質的人,既想避免傷害卻又想獲得成果而導致躊躇不前。
在面對焦慮之前
當開始覺得要處理焦慮問題之前,往往會過度關注焦慮進而導致更深的焦慮,除此以外,也可能會因為畏懼焦慮而卻步、逃避,直到下一次遇到會導致焦慮的事件時,焦慮感會顯得更加強烈,這稱為 逃避因應 ,逃避因應雖然可以解除短期的焦慮,卻會造成長期更重的焦慮感、減少自信心或自我懷疑,不論焦慮感強弱,會給自己貼上「有問題」、「軟弱」等標籤,並在意焦慮的情況下所做的修正是否有效等,反而過度檢視焦慮現象而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反而無法和焦慮好好和平共處。
因此要減少焦慮,我們並非要關注焦慮本身而是清楚了解自己的目標是甚麼,藉此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在有足夠的自信心下容忍、包容焦慮,認為焦慮只不過是多想了,自己的能力或是自我價值並非如此容易被打敗。
追尋目標的心態
- 首先為了建立自信心,你的目標需要是你自己真的在意並且對你是有意義的,目標不需要大如買房買車,只要是對自己可以逐步達成,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認可這個目標。
- 這個目標可以讓自己不那麼在乎焦慮,也就是說當你在追求這個目標時,你的期待或渴望會超過你的害怕恐懼,這將使你可以在追求目標的同時可以忍受焦慮。
- 追求目標的同時也需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因為畏懼焦慮而限制了自己的目標,因為害怕追求成功所帶來的焦慮感而卻步,這將使自己錯失更多的機會,你可以嘗試想像若沒有這份焦慮,自己會獲得什麼樣的成果達成什麼樣的目標,並同時檢視自己的焦慮感來源是甚麼。
- 敞開心胸,對於目標的追求切記不要太過苛求自己,開放的心態對於追求目標也會有意外的幫助和機會,在減少焦慮、壓力也有所幫助。
- 接納自己的天性,所有的行為都是出自自身的性格,目標很少可能只是因為自己個性是喜歡追求新奇和刺激,並不是沒有目標,並沒有好壞,而是比起目標可能更迫切需要追求新奇的事物。
- 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不要過度在意結果,嘗試了解正在體驗的當下和意義會是讓目標可以持續的長久之計,並且不容易受到焦慮所影響。
- 可以讓自我肯定可以多樣化,讓自己有多個自信的來源,以減少當目標受到打擊時焦慮發生的可能,自我肯定包含了自我價值感和有能力的感受,自我價值如感到自己是被愛的、能讓人感到自在或貢獻自己的心力等,而有能力的感受包含擅長事物像是擅長處理文書工作、擅長處理電腦問題等。
減緩焦慮的行為
改善焦慮除了透過認知自己的思維進行想法修正以外,透過行為的改變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及情緒。
常見方法例如透過減慢自己的呼吸速度,這將有助於讓自己的心跳跳的慢一些,讓自己可以平靜下來,並可以有意識的放鬆肩膀進行緩慢的呼吸,想像將這些呼吸吸入至身體緊繃的地方,這可以即時的降低自己的焦慮感。